wireshark
wireshark
1.工具
1 |
|
tcpdump的选项介绍
1 |
|
常用命令
1 |
|
1 |
|
windowns直接使用wireshark
捕捉过滤
捕捉过滤器–捕捉前依据协议的相关信息进行过滤设置
语法: | Protocol | Direction | Host(s) | Value | Logical Operations | Other expression |
---|---|---|---|---|---|---|
例子: | tcp | dst | 10.1.1.1 | 80 | and | tcp dst 10.2.2.2 3128 |
示例:
(host 10.4.1.12 or src net 10.6.0.0/16) and tcp dst portrange 200-10000 and dst net 10.0.0.0/8
字段详解:
Protocol(协议):
可能值: ether, fddi, ip, arp, rarp, decnet, lat, sca, moprc, mopdl, tcp and udp.
如果没指明协议类型,则默认为捕捉所有支持的协议。
注:在wireshark的HELP-Manual Pages-Wireshark Filter中查到其支持的协议。
Direction(方向):
可能值: src, dst, src and dst, src or dst
如果没指明方向,则默认使用 “src or dst” 作为关键字。
”host 10.2.2.2″与”src or dst host 10.2.2.2″等价。
Host(s):
可能值: net, port, host, portrange.
默认使用”host”关键字,”src 10.1.1.1″与”src host 10.1.1.1″等价。
Logical Operations(逻辑运算):
可能值:not, and, or.
否(“not”)具有最高的优先级。或(“or”)和与(“and”)具有相同的优先级,运算时从左至右进行。
“not tcp port 3128 and tcp port 23″与”(not tcp port 3128) and tcp port 23″等价。
“not tcp port 3128 and tcp port 23″与”not (tcp port 3128 and tcp port 23)”不等价。
2.分析
显示过滤
对捕捉到的数据包依据协议或包的内容进行过滤
协议过滤语法
语法: | Protocol | . | String 1 | . | String 2 | Comparison operator | Value | Logical Operations | Other expression |
---|---|---|---|---|---|---|---|---|---|
例子: | http | request | method | == | “POST” | or | icmp.type |
依据协议过滤时,可直接通过协议来进行过滤,也能依据协议的属性值进行过滤。
按协议进行过滤:
snmp || dns || icmp | 显示SNMP或DNS或ICMP封包。 |
---|---|
按协议的属性值进行过滤:
ip.addr == 10.1.1.1
ip.src != 10.1.2.3 or ip.dst != 10.4.5.6
ip.src == 10.230.0.0/16 | 显示来自10.230网段的封包。 |
---|---|
tcp.port == 25 | 显示来源或目的TCP端口号为25的封包。 |
---|---|
tcp.dstport == 25 | 显示目的TCP端口号为25的封包。 |
---|---|
http.request.method== “POST” | 显示post请求方式的http封包。 |
---|---|
http.host == “tracker.1ting.com” | 显示请求的域名为tracker.1ting.com的http封包。 |
---|---|
tcp.flags.syn == 0×02 | 显示包含TCP SYN标志的封包。 |
---|---|
内容过滤语法
深度字符串匹配
contains :Does the protocol, field or slice contain a value
示例
tcp contains “http” | 显示payload中包含”http”字符串的tcp封包。 |
---|---|
http.request.uri contains “online” | 显示请求的uri包含”online”的http封包。 |
---|---|
特定偏移处值的过滤
tcp[20:3] == 47:45:54 /* 16进制形式,tcp头部一般是20字节,所以这个是对payload的前三个字节进行过滤 */
1 |
|
过滤中函数的使用(upper、lower)
upper(string-field) - converts a string field to uppercase
lower(string-field) - converts a string field to lowercase
示例
upper(http.request.uri) contains "ONLINE"
wireshark过滤支持比较运算符、逻辑运算符,内容过滤时还能使用位运算。
如果过滤器的语法是正确的,表达式的背景呈绿色。如果呈红色,说明表达式有误。
可能出现的错误
代码 | 说明 |
---|---|
Tcp previous segment lost | tcp先前的分片丢失 |
Tcpacked lost segment | tcp应答丢失 |
Tcp window update | tcp窗口更新 |
Tcp dup ack | tcp重复应答 |
Tcp keep alive | tcp保持活动 |
Tcp retransmission | tcp重传 |
Tcp ACKed unseen segument | tcp看不见确认应答 |
tcp port numbers reused | tcp端口重复使用 |
tcp fast retransmission | tcp快速重传 |
TCP Previoussegment lost | 发送方数据段丢失 |
tcp spurious retransmission | tcp伪重传 |
tcp go to sleep | 别看了快去睡觉 |
3.总结
1.建立连接
2.发送请求
3.传输数据
4.异常情况
5.连接-结束
代码 | 官方 | 直译 |
---|---|---|
SYN | synchronous建立联机 | 表示建立连接 |
FIN | finish结束 | 表示关闭连接 |
ACK | acknowledgement 确认 | 表示响应 |
PSH | push传送 | 表示有 DATA数据传输 |
RST | reset重置 | 表示连接重置 |
URG | urgent紧急 | |
Sequence number | 顺序号码 | |
Acknowledge number | 确认号码 |
附录
状态码
RFC 标准把状态码分成了五类,用数字的第一位表示分类,这样状态码的实际可用范围就大大缩小了,由 000999 变成了 100599。
这五类的具体含义是:
1××:提示信息,表示目前是协议处理的中间状态,还需要后续的操作;
2××:成功,报文已经收到并被正确处理;
3××:重定向,资源位置发生变动,需要客户端重新发送请求;
4××:客户端错误,请求报文有误,服务器无法处理;
5××:服务器错误,服务器在处理请求时内部发生了错误。
实际上需要注意的是HTTP本身是一个协议,需要通信的双方共同遵守,但这并不是必须的。目前 RFC 标准里总共有 41 个状态码,但状态码的定义是开放的,允许自行扩展。所以 Apache、Nginx 等 Web 服务器都定义了一些专有的状态码。如果你自己开发 Web 应用,也完全可以在不冲突的前提下定义新的状态码。
1xx
1xx 类状态码属于提示信息,是协议处理中的一种中间状态。例如在需要进行协议升级时,服务器会响应101。如下图所示,使用websocket时,会进行一次协议升级:
2xx
2xx 类状态码表示服务器成功处理了客户端的请求,也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状态。
- 「200 OK」是最常见的成功状态码,表示一切正常。如果是非
HEAD 请求,服务器返回的响应头都会有 body 数据。
- 「204 No Content」也是常见的成功状态码,与 200 OK 基本相同,但响应头没有 body 数据。
- 「206 Partial Content」是应用于 HTTP 分块下载或断点续传,表示响应返回的 body 数据并不是资源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服务器处理成功的状态。状态码 206 通常还会伴随着头字段“Content-Range”,表示响应报文里 body 数据的具体范围,供客户端确认,例如“Content-Range: bytes 0-99/2000”,意思是此次获取的是总计 2000 个字节的前 100 个字节,这其实也就是http协议的分段请求功能,这部分内容我们之后会详细介绍!
3xx
3xx 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请求的资源发生了变动,需要客户端用新的 URL 重新发送请求获取资源,也就是重定向。
- 「301 Moved Permanently」表示永久重定向,说明请求的资源已经不存在了,需改用新的 URL 再次访问。
- 「302 Found」表示临时重定向,说明请求的资源还在,但暂时需要用另一个 URL 来访问。
301 和 302 都会在响应头里使用字段 Location,指明后续要跳转的 URL,浏览器会自动重定向新的 URL。
- 「304 Not Modified」不具有跳转的含义,表示资源未修改,重定向已存在的缓冲文件,也称缓存重定向,也就是告诉客户端可以继续使用缓存资源,用于缓存控制。目前已经访问过了,是存在缓存的。服务器返回一个304的状态,表示没有做处理。没有改动,所以不处理。not modify的状态。
4xx
4××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报文有误,服务器无法处理,它就是真正的“错误码”含义了。
「400 Bad Request」是一个通用的错误码,表示请求报文有错误,但具体是数据格式错误、缺少请求头还是 URI 超长它没有明确说,只是一个笼统的错误,客户端看到 400 只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所以,在开发 Web 应用时应当尽量避免给客户端返回 400,而是要用其他更有明确含义的状态码。
「403 Forbidden」实际上不是客户端的请求出错,而是表示服务器禁止访问资源。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例如信息敏感、法律禁止等,如果服务器友好一点,可以在 body 里详细说明拒绝请求的原因,不过现实中通常都是直接给一个“闭门羹”。
「404 Not Found」可能是我们最常看见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状态码,它的原意是资源在本服务器上未找到,所以无法提供给客户端。但现在已经被“用滥了”,只要服务器“不高兴”就可以给出个 404,而我们也无从得知后面到底是真的未找到,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某种程度上它比 403 还要令人讨厌。
4××里剩下的一些代码较明确地说明了错误的原因,都很好理解,开发中常用的有:
- 405 Method Not Allowed:不允许使用某些方法操作资源,例如不允许 POST 只能 GET;
- 406 Not Acceptable:资源无法满足客户端请求的条件,例如请求中文但只有英文;
- 408 Request Timeout:请求超时,服务器等待了过长的时间;
- 409 Conflict:多个请求发生了冲突,可以理解为多线程并发时的竞态;
- 413 Request Entity Too Large:请求报文里的 body 太大;
- 414 Request-URI Too Long:请求行里的 URI 太大;
- 429 Too Many Requests:客户端发送了太多的请求,通常是由于服务器的限连策略;
- 431 Request Header Fields Too Large:请求头某个字段或总体太大;
5xx
5xx 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请求报文正确,但是服务器处理时内部发生了错误,属于服务器端的错误码。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与 400 类型,是个笼统通用的错误码,服务器发生了什么错误,我们并不知道。
- 「501 Not Implemented」表示客户端请求的功能还不支持,类似“即将开业,敬请期待”的意思。
- 「502 Bad Gateway」通常是服务器作为网关或代理时返回的错误码,表示服务器自身工作正常,访问后端服务器发生了错误。
- 「503 Service Unavailable」表示服务器当前很忙,暂时无法响应客户端,类似“网络服务正忙,请稍后重试”的意思。
Header
ttp header 消息通常被分为4个部分:general header, request header, response header, entity header。但是这种分法就理解而言,感觉界限不太明确。根据维基百科对http header内容的组织形式,大体分为Request(请求头)和Response(响应头)两部分。
Requests部分
Header | 解释 | 示例 |
---|---|---|
Accept | 指定客户端能够接收的内容类型 | Accept: text/plain, text/html |
Accept-Charset | 客户端可以接受的字符编码集。 | Accept-Charset: iso-8859-5 |
Accept-Encoding | 指定客户端可以支持的web服务器返回内容压缩编码类型。 | Accept-Encoding: compress, gzip |
Accept-Language | 客户端可接受的语言 | Accept-Language: en,zh |
Accept-Ranges | 可以请求网页实体的一个或者多个子范围字段 | Accept-Ranges: bytes |
Authorization | HTTP授权的授权证书 | Authorization: Basic QWxhZGRpbjpvcGVuIHNlc2FtZQ== |
Cache-Control | 指定请求和响应遵循的缓存机制 | Cache-Control: no-cache |
Connection | 表示是否需要持久连接。(HTTP 1.1默认进行持久连接) | Connection: close |
Cookie | HTTP请求发送时,会把保存在该请求域名下的所有cookie值一起发送给web服务器。 | Cookie: $Version=1; Skin=new; |
Content-Length | 请求的内容长度 | Content-Length: 348 |
Content-Type | 请求的与实体对应的MIME信息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
Date | 请求发送的日期和时间 | Date: Tue, 15 Nov 2010 08:12:31 GMT |
Expect | 请求的特定的服务器行为 | Expect: 100-continue |
From | 发出请求的用户的Email | From: user@email.com |
Host | 指定请求的服务器的域名和端口号 | Host: www.zcmhi.com |
If-Match | 只有请求内容与实体相匹配才有效 | If-Match: “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 |
If-Modified-Since | 如果请求的部分在指定时间之后被修改则请求成功,未被修改则返回304代码 | If-Modified-Since: Sat, 29 Oct 2010 19:43:31 GMT |
If-None-Match | 如果内容未改变返回304代码,参数为服务器先前发送的Etag,与服务器回应的Etag比较判断是否改变 | If-None-Match: “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 |
If-Range | 如果实体未改变,服务器发送客户端丢失的部分,否则发送整个实体。参数也为Etag | If-Range: “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 |
If-Unmodified-Since | 只在实体在指定时间之后未被修改才请求成功 | If-Unmodified-Since: Sat, 29 Oct 2010 19:43:31 GMT |
Max-Forwards | 限制信息通过代理和网关传送的时间 | Max-Forwards: 10 |
Pragma | 用来包含实现特定的指令 | Pragma: no-cache |
Proxy-Authorization | 连接到代理的授权证书 | Proxy-Authorization: Basic QWxhZGRpbjpvcGVuIHNlc2FtZQ== |
Range | 只请求实体的一部分,指定范围 | Range: bytes=500-999 |
Referer | 先前网页的地址,当前请求网页紧随其后,即来路 | Referer:http://www.zcmhi.com/archives/71.html |
TE | 客户端愿意接受的传输编码,并通知服务器接受接受尾加头信息 | TE: trailers,deflate;q=0.5 |
Upgrade | 向服务器指定某种传输协议以便服务器进行转换(如果支持) | Upgrade: HTTP/2.0, SHTTP/1.3, IRC/6.9, RTA/x11 |
User-Agent | User-Agent的内容包含发出请求的用户信息 | User-Agent: Mozilla/5.0 (Linux; X11) |
Via | 通知中间网关或代理服务器地址,通信协议 | Via: 1.0 fred, 1.1 nowhere.com (Apache/1.1) |
Warning | 关于消息实体的警告信息 | Warn: 199 Miscellaneous warning |
Responses 部分
Header | 解释 | 示例 |
---|---|---|
Accept-Ranges | 表明服务器是否支持指定范围请求及哪种类型的分段请求 | Accept-Ranges: bytes |
Age | 从原始服务器到代理缓存形成的估算时间(以秒计,非负) | Age: 12 |
Allow | 对某网络资源的有效的请求行为,不允许则返回405 | Allow: GET, HEAD |
Cache-Control | 告诉所有的缓存机制是否可以缓存及哪种类型 | Cache-Control: no-cache |
Content-Encoding | web服务器支持的返回内容压缩编码类型。 | Content-Encoding: gzip |
Content-Language | 响应体的语言 | Content-Language: en,zh |
Content-Length | 响应体的长度 | Content-Length: 348 |
Content-Location | 请求资源可替代的备用的另一地址 | Content-Location: /index.htm |
Content-MD5 | 返回资源的MD5校验值 | Content-MD5: Q2hlY2sgSW50ZWdyaXR5IQ== |
Content-Range | 在整个返回体中本部分的字节位置 | Content-Range: bytes 21010-47021/47022 |
Content-Type | 返回内容的MIME类型 |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
Date | 原始服务器消息发出的时间 | Date: Tue, 15 Nov 2010 08:12:31 GMT |
ETag | 请求变量的实体标签的当前值 | ETag: “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 |
Expires | 响应过期的日期和时间 | Expires: Thu, 01 Dec 2010 16:00:00 GMT |
Last-Modified | 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 | Last-Modified: Tue, 15 Nov 2010 12:45:26 GMT |
Location | 用来重定向接收方到非请求URL的位置来完成请求或标识新的资源 | Location:http://www.zcmhi.com/archives/94.html |
Pragma | 包括实现特定的指令,它可应用到响应链上的任何接收方 | Pragma: no-cache |
Proxy-Authenticate | 它指出认证方案和可应用到代理的该URL上的参数 | Proxy-Authenticate: Basic |
refresh | 应用于重定向或一个新的资源被创造,在5秒之后重定向(由网景提出,被大部分浏览器支持) | Refresh: 5; url=http://www.zcmhi.com/archives/94.html |
Retry-After | 如果实体暂时不可取,通知客户端在指定时间之后再次尝试 | Retry-After: 120 |
Server | web服务器软件名称 | Server: Apache/1.3.27 (Unix) (Red-Hat/Linux) |
Set-Cookie | 设置Http Cookie | Set-Cookie: UserID=JohnDoe; Max-Age=3600; Version=1 |
Trailer | 指出头域在分块传输编码的尾部存在 | Trailer: Max-Forwards |
Transfer-Encoding | 文件传输编码 | Transfer-Encoding:chunked |
Vary | 告诉下游代理是使用缓存响应还是从原始服务器请求 | Vary: * |
Via | 告知代理客户端响应是通过哪里发送的 | Via: 1.0 fred, 1.1 nowhere.com (Apache/1.1) |
Warning | 警告实体可能存在的问题 | Warning: 199 Miscellaneous warning |
WWW-Authenticate | 表明客户端请求实体应该使用的授权方案 | WWW-Authenticate: Basic |